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地形的险要。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游此后也有了“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潼关吏》千古名诗。
古来多少名人已经道尽了潼关的艰险和陡峭,从前的无数战例都让这里成为了天下闻名的咽喉要地,鞑子朝廷虽然占领了偌大的中原,对于这样的国中腹地,鞑子依旧是派了重兵把守,而且配置了劲弩和火炮,可见对它的重视。
视线所及之处,三丈宽的城墙上,正中位置摆放着两门火炮,两旁是六具一米宽的巨型床弩,一具床弩上配置有十二柄闪着金属光泽的巨型弩箭,跟投枪差不多长短。
潼关守将阿古拉身着普通士兵的服饰,混在军列中,面色复杂的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