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象不对味,还是当着这么多人,实在肉麻。史知县就算脸皮再厚,也觉得不好。正犹豫间。一个书吏看出他的心思 ,将嘴凑到史知县耳边说:“小人听说这个周楠七岁进学,十岁就能诗能文。十五岁学业有成,一路考到秀才。此人能诗能文,当年也是出名的才子。”意思 是说,知县大老爷你也不用担心,说不定这个周楠还真整出一首好诗来,听听也无妨。如果真好,你史大人可以借机刷刷名望。如果不好,别人笑话的是他周楠自不量力出大丑,和你老人家又有什么关系。
史知县摸了摸下颌的胡须,微笑不语。
没有态度就是一种态度,周楠忙吟道:“昔闻史智群,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边曙,名月大河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淮水流。”
听完这诗,史知县身子一震:这诗做得实在是太……太……太……太好了,也太恬不知耻了。
说好,那是因为此一开始就写有高士等楼长啸的狂放潇洒风度,以壮阔之笔描绘景色。海天一色,明月秋空,颇有李诗风味。尾联以委婉之言,抒发高士难求的情怀。而潺湲流淌、尽阅古今的淮水不舍昼夜。当真是天空海阔,非有眼界笔力之人不能做此诗,由此可见周楠的才华是何等的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