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不能因为要做一件对国家有益的事情,有很多人反对,就要推一个大臣出来背锅,这样的话,以后还会有很多大臣,因为要替皇帝背锅,而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往往这些大臣,都是目光长远,有能力之人,让他们离开中枢,就是朝廷和国家的一种损失了。
而从更长远的来看,这会让一些大臣们即便看到了国家制度的问题,也不愿意推进改革,因为,谁当出头鸟,谁就有可能官位不保,试问有几个人能像萧瑀这样大公无私呢?
宋朝,明朝,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聪明人看到政策的弊端,不是没有聪人想到了改正这些弊端正确方式。
然而,因为改革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推动改革的人会万劫不复,让那些聪明人最终都选择了沉默,或者与既得利益者同流合污,导致了国家吏治越发的败坏。
孙享福想给后世竖立一个改革的榜样,然而,萧瑀却不怎么配合他。
“萧相,下官始终觉得,理是越辩越明的,咱们有理,哪怕是他们的嘴再多又如何?来之前,我属下的人已经探听到了他们想要抨击的一些方向,大致都在我所写的范围之内,如何应对,这些稿子,您可以看一看,即便陛下最终要推一个人出来平息众怒,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