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想夺回来是很难的,这也是直接导致了诸葛亮后来北伐乏力的最重要的缘故之一。
有人说诸葛亮擅权,有人说诸葛亮容不下有能力的武将,有见解的谋士。
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一直被很人解读成诸葛亮擅权的证据。
我们来分析一点,蜀汉至刘备兵败后,国力大损,至少需要数年恢复元气,这个时候人心不稳,最容易产生政治路线分歧的时候,也最容易使国策产生动摇的时候。
诸葛亮为刘备定的是什么国策?
我们可以简单的讲几点。
第一点:交好东吴。
蜀汉的经济,人才,战争潜力,都不如曹魏,必须联合东吴以求自保。
第二点:待天下有变,二路齐出。
关羽从荆州出,刘备倾益州兵马出,这样才有机会干掉曹魏。
第三点:以法治国,寒士法家,以振国威,以服百姓。
这才是诸葛亮出山为刘备定的立基为王,兴复汉室的国策,或者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战略宏图,关羽丢了荆州,这个国策的第二条就行不通了,这个时候利益集团会怀疑领导层的能力,否定战略路线。
诸葛亮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