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提举司,位置就在今天的老城隍庙西南,大门就开在今天的光启路上。上海县衙就在这里风风雨雨生存到1911年,再也没有搬过,这里距离黄浦江也就一里多地。
不过一直到明代中叶为止,上海县都还没有城墙的。
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三十二年1553年的四月到六月就有五次侵犯上海县,损失惨重。当时的县官逃得比老百姓还快,士兵又没有战斗力,县衙惨遭蹂躏,官库也被洗劫一空,老百姓死伤惨重,于是议建城墙大夫坊里的顾从礼带头上书,松江知府方廉下令建城,很快得到官民一致响应。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官民、贫富一起上阵,十月动工,至十二月,用二个多月时间就建成了城墙。这里上海县衙的确出了不少力气。
上海县的这个城墙周长九里四点五公里,高二点四丈八米。
这个城可比起点城还要大一点,匪夷所思的是这个建这个城墙只用了两个多月就完成了,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这是有真实记载的:书法家陆琛的夫人梅氏捐田五百亩、银两千两、拆屋数千间,助筑小东门,直至累死在工地上,可见民情之高涨。
这里还有一个秘密上海的城墙与众不同,内墙和外墙用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