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茅山失传符咒,但对于他来说,自己只是图书室的搬运工而已,规则对这种行为并没有阻拦,说明是允许可行的
在茅山上瞎逛,逛遍那些有名的古建筑,宁秋很快就乏味了,他发现这里虽然是茅山,符咒之山,道士非常多,但真正身上有力量波动的,十个人里还不到两个
他听过这么一句话,道教讲究师徒缘分!
别人都是徒弟找师父,而在道教里却常常是师父在找徒弟!
为啥这样呢?
那因为要求高,徒弟除了身强体健,耳聪目明,脑子灵活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德行上的试验,通过才算有资格成为徒弟
很多在外云游四海的道士,边悬壶济世也边在找徒弟。
在以前,师徒情同父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即使只当过一天的师父,也应当将其当做永远的父亲般尊敬
就因为收徒弟要求高,很多厉害的道士。
最后羽化的时候,也没能找到适合接受自己一身本事的徒弟,只能遗憾咽气。
这样的原因,同时也导致许多牛逼的东西逐渐失传,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无踪
如今对道教文化感兴趣的人随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