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禾二秉,而实一十斗。问上、下禾实一秉几何?
一道古代版线性方程题。
比如二元一次方程,就属于线性方程。
杨延嗣对这道题有印象,这道题难不住他,他在《九章算术》里面见识过这道题。
第二题:
今有木长二丈,围之三尺。葛生其下,缠木七周,上与木齐。问葛长几何?
勾股题,也就是后世的几何题。
一下子,杨延嗣觉得出题的人很有水平。
这种简单的几何和方程题,在后世算不上什么,已经有大把的先辈证明了这些题里面的一些定理,以定理可以轻易解开两道题。但是在古代,这玩意可就不一般了。
杨延嗣一直觉得古人的数学水平都应该处于小学四年级左右的水准。
直到这一刻,他才明白自己小逊了古人,这明显已经达到了初中水平了。
事实上,许多闻名中外的数学定式,在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证明过了,并且加以运用了。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被人遗忘。
儒学长期霸占着主流市场,数学得不到发展,所以很多先辈们辛辛苦苦研究出的数学典籍,就这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