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秋收,两府境内,大同府的粮食,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收。
基本上再交足了官府所需的税收以后,还有不少的剩余,因此大同府内的百姓们,以及逐渐的开始进入到了勉强不饿肚子的时期。
这在古代而言,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毕竟,在古代,那怕是最富庶的京城,也有不少人整日里在饿着肚子干活。
相比于大同府,复兴府的状况就差了不少。
复兴府的大批量的田地都是去岁新开垦的。
冬小麦种下了以后要到了今年夏天才能收割。
在这一段期间内,复兴府的大多百姓还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
因为,官府必须出粮食,帮百姓们度过这一个难关。
对此,杨七直接批复了一个准字。
除此之外,有关于各地官员空缺,私塾、学院、书院的事宜,寇准也有请示。
虽然在寇准的建议下,杨七把三州扩建成了两府,缩小了官员的需求,但是基层的官员缺口依然很大。
在一个县级衙门里,一般存在于县令、县丞、主簿、典史四位主官。
但是,现在的大同府,勉强做到了一县三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