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
杨七不明白,种放这种理论是怎么总结出来的。
不过,种放只要没有离开大同书院的心思 ,杨七就任由他去折腾。
毕竟,种放名声在外,只要他还待在大同书院,就能帮大同书院吸引不少的人才。
从去岁种放入大同书院至今,慕名种放大名而来的学子,多达八十八人。
这方面,沈伦就比不过。
之前沈伦担任大宋参知政事的时候,沈伦府上可以说是门庭若市。
自从沈伦到大同书院任教以后,大宋的那些个读书人,就不愿意和他接触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沈伦更能把大多的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
毕竟是担任过参知政事的人,又主持过汴京的太学。所以沈伦的办学经验是丰富的。
仅仅大半年时间,沈伦已经先后在大同书院内创办了经科、算科、画科、棋科等等多个学科。
大同书院在沈伦的谋划下,在逐渐的步入正轨。
而杨七,在见沈伦的时候,又向沈伦提出,在大同书院内建立工科、商科等学科。
自从沈伦在杨七面前丢掉了为人师的尊严以后,基本上在杨七面前就没有多少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