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宋朝科举的时候,科举制度就一点儿也不公平。
每次宋朝朝廷科举取士,录取的人数仅仅只有三百多人左右。
而在这些人中,除了极少数的真正才华横溢的人用来充门面外,剩下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是通过各种人情关系或者是送贿赂买来的功名。
这几乎已经成了宋朝官场上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纵然是皇帝看到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实在是牵连太广,几乎每一个文臣或多或少都有参与。
皇帝也没办法下重手。
因此,宋朝的科举制度,看似是在向天下取士三百多人,可实际上,天下云云学子,能拿到的名额,却仅有十到二十多个。
这也是杨七为何非要跟儒家过不去的原因。
他本身就是从科举场上走了一遭的人,对这些个弊端,自然了如指掌。
杨七一言几乎断绝了科举路。
这让文人、文臣们难以接受。
因为杨七不仅断绝了他们的科举路,同样也断绝了他们的富贵路。
一些心如死灰的老文人,差点没一头撞死在宫墙上。
另一位领头的人在这个时候,苦着脸看向了王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