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运河。”
江汉观察使文书张乾看着不远处已经初具规模的田地,跟吏员们视察,也是相当的感慨。
沧海变桑田,化腐朽为神奇,不外如是。
“眼下江夏、武昌的白糖厂缺人缺的厉害,还有麻绳厂,也缺人。张君,淮南来的人也不够啊。”
“哪里有够的?造船厂、浮桥所、修船厂、木料仓、转运仓、粮仓码头……再填个几万人进来都能填。”
江夏今年新设立的缫丝作坊,就有二十几家。每家缺缫丝工最少十个,就江夏这等不入流的丝绸生产新丁,也有几百号缫丝工的缺额,更不要说苏州、扬州、常州、杭州等等长江下游的丝绸高产地。
新式缫丝机效率高,可对工人的伤害也是增加的。
至于指望哪家工坊能让工人穿上昂贵的无花果胶手套或者杜仲胶手套,那不如让工坊扔点钱去铁杖庙求麦铁杖保佑他们出海风平浪静……
好在这些工坊追利润的追求是毫无底线的,眼下最便宜的就是倭女新罗女等等东海辽东边地的蛮女。
每天在东海长江航线上最繁忙的,不是什么运送陶瓷、白糖、生丝的船只,而是这些运送倭女新罗女的“八年造”。
一船倭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