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令”其实也是一条退路,当然前提肯定首先是收益,之所以说是退路,是指对底层百姓而言。
帝国的核心地区如果盘剥太过厉害,“抛荒”只能解决一时,但一路“逃窜”,还是能搏一条生路出来。
按照老张的估计,在他八十岁左右的时候,姑且先架设能活到那个岁数,唐朝的人口将会达到七千万左右。如果又有特别的鼓励生产措施,冲击七千五百万人甚至八千万人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哪怕按照八千万人口来计算,整个唐朝地区的可耕作田地数量,在五十年之后,同样是得到极大发展的。
以大河工坊为例,在张德、李思摩、弘农杨氏、渭南杜氏等介入之前,河套就是鸡肋之地。
然而十年过去了,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开发,以及配套的产业,使得以大河工坊为核心,农牧业得到极大发展。水利设施的大量规划开拓,增加田亩三百万以上。苜蓿和碱蒿子的种植分布面积,保底在一千两百万亩。
而青料塔等青料设施的投入,加上水力、风力的利用,八牛犁、曲辕犁的投入,牧区分包及牲畜圈养。整个西河套及大河工坊附近的上下河套地区,提前在贞观年间被称作“塞上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