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容易出来的,而且这年头的主要“礼乐”都跟制度有关,想要通过才艺表演捞钱或者进行宣传,必须降低“逼格”以及观众听众门槛。
各色戏曲是最好的,可惜戏曲的规制并没有一个准。
说到底,工科狗对此是彻底无能为力的。
他又不是汤显祖这样的戏曲界超级天才,在大唐混了三十年,他除了“两只老虎”唱的更溜之外,卖到天南海北的每一首诗,他不要说唱了,连弹剑低吟都做不到,就会念。
然后又有一些情况是比较纠结的,文艺界人士在这年头,让他们用“俗言”哼唱是没有经验的。而工人商贩,大部分时候只听得懂小调小曲。诸如什么“妹妹过来看看,哥哥身上有宝贝”这种,就是唱“阿爷无大儿,木兰没长胸”,在江淮也不怎么流行,而且调门跟扬子江两岸的口音大相径庭,更是听不懂了。
始皇帝“书同文”做到了,可到底还是做不到“语同音”,为什么老张非法穿越之前“推广普通发”辣么重要?因为“芙兰人”唱歌要让“胡建人”听懂,是很不容易的,最后可能也就是一起唱“爆刘继芬”……
交流的范畴太广,艺术交流尽管只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种,但其效果是很好的。能够强化归属感、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