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彦博时代的那些路数,彻底被放弃不用。
国虽大,好战必亡。但唐朝已经不是“国虽大”的问题,它是国……超级大,我特么随便浪两下别人就灭亡了,我有什么办法?
新晋的帝国精英不管是跟从皇帝的还是反对皇帝的,在榨干最后一滴奴工血汗之前,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
在贞观二十二年皇帝累倒之前,帝国的财政,已经足够支撑全国大城市的小学教育。曾经大量的民间私塾,朝廷通过赎买的方式进行“国有化”。蒙师只要通过地方考核,就能顺利拿到“编制”,虽然薪水不高,但这个工作天然体面。
当然也不是没有疯子想要把这个业务推广全国各州各县,但毫无疑问,这个投入,就有点夸张。
只在大城市中进行这个操作的原因,无非就是朝廷要从这些地方大量抽税。
至于小学教育“国有化”会被吹成多大的德政多大的功绩,基本只看圣人可汗陛下的心情。
西域同样有“大城市”,至少政治上的“大城市”是有的。朝廷自然是要给予“福利”,而这些“福利”的背后,依然是帝国精英们的精心策划。
算计总归是要成本的,只是人力成本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