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不能做中间商,也不能做承销商,甚至连做个买家……京兆韦氏也没打算卖给他。
原因很简单,京兆韦氏在直隶近畿和关中地区,本身就有大量的自销市场在,碱面场每年制作的那点碱面,自己都不够用,又怎么可能卖给薛不弃呢?
而随着磨面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小麦种植面积的进一步增加,但凡家有余财的,都愿意吃口感更好的面食。
饮食习惯的改变,又进一步促进着碱蒿子的种植规模,以及碱面的产量。
但这根薛不弃关系不大,他在狼山附近的几个荒原,也有碱蒿子种植,可销路主要是散单,反而是丝路上赚头更大。
对薛不弃而言,能够从近在眼前的丰州赚钱,又何必舍近求远?
最重要的是,管理碱面场主要靠堆人力,一个大型碱面场的劳动力数量是相当丰富的,这就导致每天的粮食消耗不低。
薛不弃既想出口劳动力到丰州各个碱面场,又想把粮食也卖过去。
在河套地区,薛不弃以前可能没辙,但现在他还真是粮食大户。
究其原因,就在匈奴人种植的“天竺黍”上。
大河工坊有农官把“天竺黍”做了标本之后,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