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后于洪武八年谕旨中书省,“昔成周之世,家有熟,党有痒,故民无不习于学,是以孝化行而风俗美,今京师及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孝化,宜有司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
王夫之想了一下如此回答道,他选择了一个最正确的回答——高皇帝举办社学的初衷,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提及陛下。
“陛下之所以大兴社学,亦是因为清虏入寇,致使我中国士风日是、道德日衰,为教化天下,扫尽鞑虏之气方才大兴社学。”
这当然也是官方式的回答,也是一种必然,毕竟,无论是高皇帝也好,陛下也罢,都面临着近乎于相同的环境,所以,他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教化百姓。
只不过,相比于高皇帝,陛下表现的更为激进,对于社学的普及更为看重,按照陛下的要求,大明必须要做到了一村一社,必须要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大明再次中兴,才能扫尽天下的胡风。而为了实现朝廷的这一要求,地方主要通过鼓励、诱劝及强制公众子女入学的方式推广社学。
也正得益于这种近乎强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