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将前功尽弃,而国家也将面临沦丧之危。
对于将相之间的分歧,赵桓心里很清楚。
不过赵桓不认为这有甚么问题,就像他的态度发生转变一样。
以前由于军力不足,他自然要采纳李邦彦等人的建议,议和。
而现在,勤王之兵已来了二十多万,数倍于金人,特别是西军名将种师道已来到他身边,他当然要找回之前丢掉的尊严,希望用武力驱逐金人。
凭良心说,赵桓有这个转变,并不违背人性情理和基本逻辑。
可问题是,赵桓的转变也有些太快了,而且转得也有些太大了。
从之前一味求和,赵桓迅速变成一味主战,甚至是希望立即跟金军打一仗。
赵桓在一天之内五次派内侍去催促种师道,让种师道考虑是否可以早日出兵?
种师道很冷静,也很沉稳,不肯贸然出兵,他要按计划等姚古率西军到来后再攻击金人,不赞成提前动手。
种师道的表现令赵桓有些失望,赵桓于是又将希望寄托在都统制姚平仲身上。
姚平仲很勇敢善战,也一直试图表现他自己。
可从之前的童贯,到现在的种师道,全都压着姚平仲,不让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