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恪反对这种害民之举,他说:“水涨堤坏,淹没居民,此无可奈何,今决而浸之,是鱼鳖吾民也。”
唐恪不顾个人安危,乘坐小舟,现场勘察暴水实情,以求因势利导。
最后决金堤,将暴水注之黄河。
不到半月,京城水退,赵佶对唐恪大为称赞:“宗庙社稷获安,卿之力也。”
此次治水,显示出唐恪具有一定的解决危机事件的魄力与能力。
金军第一次兵临东京时,唐恪在杭州任知州。
李邦彦举荐他回京,任同知枢密院事,希望他能参与军事决策。
他回京后,赵桓决定重用,直接任命他为中书侍郎。
当时,大臣们都热衷于讨论宣和年间政事,致力于揭批“六贼”,希望改革时弊,拨乱反正。
唐恪对此不以为然,他对赵桓说:“改革时弊应逐渐进行,今日边事甚急,应先讨论边事。言者不顾大体,纠缠于从前之事,以快一时之愤,岂不伤太上道君之心哉?蔡京、蔡攸、王黼、童贯之徒,既已贬斥在外,姑且可已矣。他日边事既定,然后告知道君,请下一诏书,与天下共弃之,其谁曰不可?”
可以说,唐恪这时看得还是很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