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这只是比喻。杜审言和杜甫历史上并做过这样的事情。】
宋史君摇了摇头:“也不尽然。首先,你要明白两点。第一,文气这个东西,很难精确测量。文气灌体的时间很短,而且异象也只有‘文星凝聚’一道,而‘文星凝聚’这一异象也是针对文采而非文气多寡——简单来说,同样是文气聚三星,三星的经义就超过三星的诗歌许多。所以,很难精确测量,谁也不知道文气怎么结算,最终多寡。”说到这儿,他顿了一下,道:“毓族也未有相关研究——他们不重视这个。”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文气结算的结果,其实是很不精确的。”
“第二,文气结算,其实是分成两个方面,一为创作,一为传扬。传播过程中,作者同样可以获得文气。一首诗能够带来的文气,其实是源源不绝的。只不过……这第二种结算机制相对第一种就少了很多,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改变本质。六星近乎圆满的诗文,传扬天下之后就可以达到七星。但就算不惜成本的将一星诗文满地乱贴,最终所获的文气也不会超过二星。”
“从结果上来说,毓族自己也很难弄清自己的什么文在什么时候获得了多少文气。兴许你说的情况存在,但是,那些毓族诗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