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便是崇尚一种“无需训练就能理解的美感”。
但是有着“诗鬼”之称的李贺就不同了。同一个老太太,多半能听懂白居易的《卖炭翁》,却多半是听不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或是《李凭箜篌引》。
对于老太太来说,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多半是没有什么美感的【音律上的美感可能会有一些】。
可又能因为这一个老太太的判断,而定义说李诗不若白诗美么?
不可能的。
这也是为什么审美会出现巨大分歧的原因。每一个人的客观条件不同,思想不同,对“美”的感受与解读就不同。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就因此而来。
哪怕是同一个集体,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分歧。
从这样来看,“美”就是一个非常不客观的概念了。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结构,可以让所有第一眼看到它的人都冒出“美”的感受。
但是,每一个具备知性的个体,却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判断“美”与“丑”?
古怪,很古怪。
“也就是说,能够以‘美’评判一首诗文成就高低的,就必须是具备主观意志的东西”王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