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传递成本过于高昂,大唐成立以来,动用过五百里加急的次数并不多,而每一次都是事关重大的战报。
这些大唐朝报的样刊,则是采取灵活传递的模式,如果说沿途原本就有加急公文、战报之类的任务,那么就顺手带上,反正样刊就是几张纸而已,并不会影响到驿站的正常运转,如果没有的话,则是和普通公文一起运输,而时效上自然是会缓慢许多。
不过如今的大唐王朝相当重视公文的时效性,很多重要公文往往都是采用三百里加急的模式,而军方建立的驿站体系,是间隔十公里就有一个驿站,每到一个驿站就是换人换马,只要注意一些,是不会跑死人的。
不过五百里加急还是非常少用,那基本是紧急军报才能够得到的待遇!
而民间的信件如果也有采用三百里加急,也是可以,但是价格就不是一般的昂贵,不过即便是昂贵无比,但是依旧会有人选择使用,理由也很简单,时间就是金钱啊,事态紧急的话,花费一些金钱也不算什么。
当然了,驿站的收入大头,还是往来官员乃至普通商人们所带来的食宿收入,普通信件、公文的邮寄也是收入颇丰。
大唐军方可不会当冤大头,每年白白掏出这么多银子来办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