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任命的当天晚上,他找到了邓喜德,向这个比自己还要小了八岁的顶头上司请求战术上的指导,至于仗着自己的年龄和资历乱来,这不是康长宁的风格,如果他真的是这种风格的话,宣平八年的时候估计就被逼着退出现役了,那里还能留到现在。
对于康长宁的态度,邓喜德还是比较欣慰的,他看重的就是康长宁的成熟稳重,同时资历也足够深,这大半年来给自己当副手的时候,康长宁就像是一个大管家一样,把军中的诸多杂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不用他邓喜德操心诸多乱七八糟的事。
这一次,邓喜德也是没有对康长宁这个副手提出什么太严厉的眼球,而是说让他放宽心,摆正心态,遇到危险了,该避让就避让,但是抓住机会了也要果断坚决的打击敌人。
其中分寸该怎么详细判断,这个邓喜德自然是没办法详细说的,只能是靠着康长宁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
邓喜德相信,这个从军十余年的老骑兵,哪怕军事才华不太出众,但是该有的经验和军事素养还是有的,只要他规规矩矩的指挥部队打仗,不搞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么就不会出现什么大乱子。
对于邓喜德的信任,康长宁却是感到了更大的压力。
因为邓喜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