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等先秦经书也明文使用了干支来标注时间。
如《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羊传·隐公二年》记载:“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但是此时的干支并非我们今天使用的干支纪年法,此时的干支使用的是“岁星纪年法”。
西汉大一统之后,由于社会稳定,哲学思想和科学蓬勃发展,人们发现岁星纪年法用久之后就与实际天象不符。于是必须改革历法。刘歆提出超辰法,但是并未被广泛应用。
汉初定制了《太初历》,但是使用起来比较混乱,可能正因如此,司马迁著《史记》之中鲜有用干支来标注时间。
一直到东汉章帝时期,朝廷明确规定了四分历,干支纪年法终于被确定。而东汉班固著的《汉书》中,干支记日也重新出现。
而李唐之后,干支除了记日,也被用来记时、记月、记年,并且延续至今。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不可不说是老祖宗令人惊叹的大智慧。
但是干支最早并非用来记时,它来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天文上把黄道平面划分为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