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取士,选拔官吏,笼络文人,用以治国。
不想去了豪门诸侯,却引来君权、臣权之争,千年以下多少朝代更替,皆由此来。”
这个问题有点深度,也有点忌讳,温体仁、孙承宗等人静静的听着,并未作答。
“太祖皇帝屠戮文武,革新定制,裁撤宰相,皆是帝王心术,为保子孙天子权柄也。
至宣宗怠政,设立内阁,臣权再彰,乃设司礼监制衡。
如此文人受制于官员,官员受制于六部,六部受制于内阁,内阁受制于司礼监,司礼监受制于天子,天下得安。
文臣虽因科举师生、出生籍贯而有党名,也不过是为个人之利而互相利用,各取所需,分分合合,你争我夺,既无同利也不同心,无朋党之大害。”
语不惊人死不休,崇祯皇帝既然决定了,也没什么遮遮掩掩,连老朱的帝王手段都说出来,反正说不说就是这么一回事。
可是,温奸相和孙承宗等朝臣不淡定了。
话这样说,好吗?
“至武宗喜兵事爱嬉戏而厌政务,臣权始兴。
海商、盐商、地方商贾世家,对文人广为施恩,耕种于科举朝堂,维护其共同利益,方有了楚党、浙党、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