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很难以常理推断出来。
一种是转注字,一种是假借字。
转注字,是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
例如: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诗经亦云:“周王寿考”,而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中的‘考’皆‘老’的意思 。
所以面对这种文字,恐怕没有极强的文字功底,即便是我也推算不出的。
而另外一种文字,便是‘假借字’。
‘假借字’简言之,,便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
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
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 。
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 .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与嗅是一个意思 。
所以总的来说,文字既不好理解,但也有相同之处。而我便是要将这些相通之处找出来,然后再来解读这宝莲灯上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