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场对敌。哪里做的不够好,哪里需要改进,哪里应对得当,哪里需要发扬,在他们的讨论中,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没有争吵,也没有谁居功自傲,所有的士兵都一视同仁,进行着平和的讨论。
庄敬还认出了彭城伯家的大公子,这可是太孙的亲表弟。跟一个孤儿出身的小旗,两个人勾肩搭背,坐在长桌边与定国公家大公子徐显忠进行争论,双方都没有仗势欺人,而是以事论事。
这里一点也不像个军营,更像一个学堂。张凤山一介寒民,那些勋贵子弟也不敢看不起他,一个个以师视之,言语之间多有恭敬。
听了一会儿,庄敬原本的不经意就逐渐变得沉重起来,甚至越听越是恐惧。
因为众人的讨论虽然是围绕着战事的功过,但是研究讨论的方向却深入到了背后的原因,而不仅仅是战场。
这种新颖的角度和更深层次的原因的探讨,是庄敬自己都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他突然发觉,自己在这方面,竟然还不如这里的一个小兵。
从对方的一场战事的应对反应,他们就能从整个国家和部落的生存环境,风情习俗,一直讲到人心离向。
从倭寇的残暴,他们又能分析出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