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了家园,原本那些荒芜的村子一个接着一个的在恢复生气,他们的砖瓦并不愁销路。
而距他们不远的黑泥山村,因为有着丰富的石炭资源,日子也过得相当滋润,来自新桐的商人在黑泥山村办起了烽火炉作坊,一头卖炉子,另一头便卖烽窝煤,那个商人精明得很,最初的一批炉子都是采用赠送的方式,送炉子,买烽窝煤。这个小小的手段,让他的生意很快就在这一带风糜开来。
这种炉子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那就是方便。不用的时候,将风门关上,一个煤球便能管上大半天,期间还能让你一直有热水可用。再者,这个炉子比起烧柴禾来说,要干净了许多,煤球烧完之后变成的煤灰,仍然是一个个的蜂窝形状,收拾在一起,可以用来铺在村子里的道路之上,沥水性能极好,即便是下雨,也不用一脚水来一脚泥。
很多的男人们都在这个作坊里作工,打制炉子的铁匠,工钱自然是相当丰厚的,即便是那些下苦力的汉子,每日的收入也都是不菲。做一个蜂窝媒,可以赚上一文钱,一个精壮的汉子勤快一点,一天做上千个一点问题也没有,这可就是一千文,折成银子都一两了。一个月下来,三十两银子到手。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收入。并不是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