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还是因为如今流传下来的史料太过繁杂和无序,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进行约束的话,恐怕整理出来之后还是乱七八糟,导致阅读的人混乱不堪,非常有必要先把史料整理的方法确定出来。
而这个方法当仁不让肯定是编年体。
编年体史书起源很早,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了,鲁国的儒家史官最先采用,编写了《春秋》一书,记录的是从周平王迁都之后一直到三家分晋七国称雄之前发生的事,时间是以鲁国的年号进行整理,因此有一条完整的时间线,使得春秋记载的历史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时间表,看起来也不会造成混乱,而这种编年体得到后世史官的极大推崇,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编年体。
因为《春秋》一书是儒家史官编写,后来被儒家弟子整理之后形成了儒家的经义,位列儒家弟子四书五经必读书籍之列。
编年体的好处是时间脉络清晰,可以以时间为主轴详细的记录发生的事件,但整个大周八百诸侯国,只用时间线来连接恐怕会非常复杂,同事间发生的事情太多,诸侯国的历史和名人传记都无法来表达清楚,因此陈旭还准备引入另一个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记》体裁作为补充。
史记采用了年表、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