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彩,云日暄明。
不仅如此,从地脉堪舆学说上看,站在邙山之上,南俯瞰伊、洛二河自西向东缓缓流淌,贯穿洛阳城区;北望黄河如带,一泻千里。在此筑墓长眠安寝,正符合古人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因此,北邙山历来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地脉独具龙格之妙。
自东周开始,一代代豪门显贵无不以死后葬于邙山为最高荣幸,凡有权势者生前便请风水先生赴邙山踩点探穴,抢夺地盘建造坟墓。到了唐代,整个邙山已是陵墓遍布,难有插针立锥之地了。唐代诗人王建游洛阳时,曾有一首北邙行的诗,道出了当时的情形:“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此诗的文学水平并不咋地,但它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完全得益于所记载的这段真切朴素的历史史实。也就是说在王建活着的那个年代,邙山墓葬之多、之盛、之拥挤程度,已到了拿着一堆黄金都买不到一块停棺之地的程度了。
在民间早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晋陶渊明曾写诗说,“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白居易则有“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之问。唐朝诗人沈佺期在北邙山诗中写道:“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