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这种问题在古代简直不要太多,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在某种程度可以正解,因为除了儒家,啥都不懂。
除了官,各种小吏也需要,勉强作比,这就跟后世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似的,而且小吏也要有上升空间,不然一辈子守那个位置没个奔头,哪个会忍得住不做些手脚贪点啥。
去年两县气候不错,算得上丰收,没有天灾,没有盗匪,还不收税赋,家家户户都有结余,起码不用担心饿肚子。
周少瑜在发布开科取士以及科考大纲的同时,也同样招纳人手组建学校,除了儒家外,还有各种杂学,并鼓励创新,杂学一旦推广开来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肯定会有一个百家齐放的效果,这是周少瑜乐意看到的,生产力的问题很重要。
饶是如此,这样的推广依旧在两县引起轩然大波,科考历史悠久,从未听说过会考各类杂学的,好在两县百姓虽说祖上大多出过官员,但到了他们这一辈,早就没落了,识字率都不高,更莫提精修儒学,反到杂学懂的还更多些。
而且基本也能够理解,这和周少瑜的宣传分不开,最初组建的班子里,就有农业部的存在,招收了好些种田好手亲自下去指导,怎样种可以获得更高的收获,而事实上的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