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这规定的执行度有多高,但终究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爱民之心,毕竟他自己就是底层出身么。
而且在那个时期,几乎家家户户人手一本大诰,必要的时候,甚至能当做护身符用,可见其影响力。
而随着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俘虏,大明的文官开始逐渐掌控政权,一切就慢慢变了性质,总之,大诰也变成了废纸,里边规定的条条框框也不再有用。
到了嘉靖时期,曾有一老妇人成功到了嘉靖面前告御状,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在一群大臣的坚持下,老妇人以冲撞御驾为由被杖责。
理由倒是过得去,可真是如此么?
到了这时候,其实儒家老实说,已经跑偏了,上千年的独尊儒术,让儒家也有了另外的想法,并且根深蒂固,比如冠冕堂皇的来一个垂拱而治。
其本意是比喻统治者什么都不用做,却能使天下太平。大抵是用来赞颂皇帝的。
但深究起来,也可以理解为,把皇帝高高供起来,您老安生享受便是,其他的,都交给咱们文官来办就是,保证没问题,妥妥的。什么?你想要亲自来,别介啊,不麻烦,咱不辛苦!
告御状告的是啥?往往都是官吏,官吏又是啥?不就是他们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