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是“用伐倒的圆木构筑的营垒”。
也许,正是因为奥匈帝国原本赋予这支乌克兰部队的“使命”只不过是防守要塞,所以在武器装备上对这支部队也是极为“吝啬”。到1914年9月,戍守喀尔巴阡山各隘口的部队,只能配给单发填装的步枪。很不幸,“乌克兰塞契射击兵”在1914年9月25正好被派遣到喀尔巴阡山部防。
或许,是因为奥匈帝国只把乌克兰人当成“炮灰”,或许是因为奥匈国羸弱的工业生产能力,其武器生产能力完全无法适应帝国的兵力扩张速度。当奥匈帝国的军队已扩充到230万人时,“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已经成为奥匈帝**队的“奢侈品”,三分之二的部队装备只能使用装备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老式步枪。
不过,对于“乌克兰塞契射击兵”来说,步枪的先进与否似乎无关紧要。因为,作为防御部队,奥匈帝国的军官们一直认为,近距离的机枪火力才是最为重要的。所以,训练水平原本就不如其他国家的奥匈帝国,在射击方面的训练就更不被重视。
更何况,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康拉德元帅编写的训练教材、制定的训练科目,都是纯粹以进攻为目地的。而在当时,各**队都认为,“白刃突击才能迫使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