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台同胞在华夏消费,华夏银行就从1980年4月1号起开始发行外汇兑换券。
于是,在那个年代,华夏出现了一种不是货币的“货币”,在那个年代红极一时。
外汇券的出现,导致了外国人来到华夏之后,首先要到华夏银行按当时的汇率,把外币兑换成外汇兑换券,面额分元、10元、5元、1元、5角和1角7种,票面和国币等值,不准挂失。
尽管它的票面和国币等值,但可比国币牛多了。当时华夏物资供应很紧张,购物都需凭票,买米要粮票,买布要布票,想要买彩电、冰箱这样的紧俏商品,不但价格高昂,而且供应的数量极少。有的人为了买台彩电,在商店门口连夜排队都不一定能买到。但如果用外汇兑换券,就省去了这样的麻烦,它本身就是票、币合一。用外汇兑换券购物,不必再凭票。正因为如此,外汇兑换券在黑市上被炒得很高,最高时1元外汇兑换券可以换到5元国币。
像皮特.吴要想在华夏银行兑换外汇券,就只能按照当时的官方汇率来兑换,也就是100美元只能兑换170外汇券,而如果皮特.吴在收购这些老物件的时候不用国币来收购而是用外汇券来收购的话,那只能按照外汇券的真实币值来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