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史书上说是施琅谏言得不到黄道周的认可所以才逃回的福建,但是根据当时黄道周写给隆武皇帝的奏疏上看,却正是如柯宸枢所言的那般。这件往事出了两个版本,前者顾名思义,便是在借黄道周的殉国来暗捧施琅的高瞻远瞩,而后者则描绘了一个为求功名而改换门庭,结果却因为管不住脾气遭致驱逐的失败者的形象。
陈凯回忆了一番,从施琅一生的经历分析,这两种说法都有存在的可能,尤其是后者——施琅投黄道周被驱逐;初次降清,便与李成栋关系不顺;归附郑成功旗下,又与众多同袍不和;二度降清便被冷藏多年,甚至要靠妻子做女红来养活;等到康熙朝清廷要平台湾的时候,他与他的大舅哥黄锡衮的姻亲姚启圣合作,亦是爆发冲突,最后还夺了姚启圣的功劳归己所有,才成就了他的侯爵爵位以及剥削台湾百姓两百多年的施侯大租。
陈凯依稀记得,史书上对施琅的评价是“度量褊浅,恃功骄纵”,现在看来,果真非虚。仅仅是这一面,陈凯便从其人的目光、神色和言辞、动作中看到了一个个性张扬、盛气凌人且不知收敛的跋扈将军形象。
这一切,仅仅是恃才傲物吗?只怕并非如此。因为面对那些在某些方面比他更有才具的人物,施琅往往会选择用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