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战,军纪之良好,据史书记载是与李长祥、张煌言的义军并称的,而这二者麾下不过数百人而已,完全无法与大兰山明军全盛期时的万人规模相比。
他们在宁绍地区的存在,一度使清廷小吏不敢下乡催科,清廷的统治仅仅是维持在府县城池而已,已是极其难得的了。这大兰山二王,王翊处事公道、厉行军法,王江长于财计、庶务,一人布勒将校,领兵征战,一人在后方凭着少量的土地供养大军所需,配合无间,方有大兰山明军之兴盛。
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在南明时期各路抗清武装中绝少见的。王江的理财能力很强,他需要的是一个懂得严肃军法的重要性的主帅,便可以发挥莫大的作用。
就像是历史上清军二度围剿舟山前,王江设局逃出了杭州城,重回大兰山抗清。当时与他搭伙的沈调伦是绍兴大族沈家的子弟,王翊的旧部,但却没有王翊对军法的坚持,使得军纪败坏,不复为士绅、百姓所支持,就连黄宗羲也讥讽这支复起的大兰山明军是“其父杀人报仇,其子行劫,尽失其传矣”。
结果,这支尽失其传的大兰山明军不光是没有发展起来,更是被清军轻而易举的消灭,王江、沈调伦尽死于此役,自此四明山地区数十年内更是再无大规模的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