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志坦率说道,“所以为了将诺夫戈梅利变得繁荣,我们需要恢复货币。我们许诺任何时间,人们手里拿着的由我们印刷的兑换券,都能兑换五百克马铃薯,当然,为了稳定我们也设立粮食兑换上限。为了更多的食物,为了更多的生产资料,工人阶级,集体农庄庄员会更努力的工作。”
杨明志看得出,其实柳得巴廖夫并不是全盘反对看起来很新奇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集体农庄内的懒虫规模多了,将土地分成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区,不劳动等于没有粮食,没有人会偷懒。
再者把这个制度当做解决一切大锅饭问题的不二法门,也并不是明智。
那个位面的新中国能这么搞而农业大展,并不是把土地一分,亩产就随着农民的耕种热情而暴涨。那个位面的苏联在战后大搞机械化农业,依托集体农庄这种模式,能对大片土地统一管理。
至于为何中国的粮食产量大爆,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化肥。
八十年代的中国,二十七个国营化肥厂建成,每一个的年产都是五十万吨尿素,三十万吨氨水级别的。在苏联援华的156个项目里,其中就有化肥厂。技术层面新中国已经学会了,大规模建厂的计划也定下,直到改开有了钱,工厂纷纷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