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就能造出最多三四百支冲锋枪,真是合情合理。”
“如果再努力一下,一天产量六百支也不说不可能。我愿听您赐教。”
“原因也非常简单,你们的工人数量太少了。确切的说是有技术的工人太少,但我也不否认,您的工厂整体规模并不大。”
尼古拉耶夫斯基完全同意这个,他旋即掰着手指头念念有词:“装配车间、各种零件的生产车间、负责运输的调度车间、枪械的出厂检验车间,乃至我们的小食堂、配属澡堂、厂区保洁。林林总总的人加起来有三百余人,实际参与到枪械生产的则是二百人。我当然希望能增加些人手扩大生产,只是,有些人我是不想接收的。”
苏式工厂采取的那种模式杨明志非常熟悉,工厂的领导层简直如同一个大家长,工厂和宿舍区往往紧密的在一起,宿舍区内更有五花八门的配套设施。说白了,它简直就是一个极度微型的城市,也有着古代俄国的农庄遗风,亦是他们自诩并自豪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象征。
但这种企业的最大弊端还是组织结构过于复杂,管理的难度可是比西方的企业工厂更为困难。
既然身在苏联,杨明志不想反对什么,他也觉得这种模式充满了人情味。尤其是在西伯利亚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