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就枪膛的膛线问题,杨明志也可以判定它的报废。
利用手头的一些工具,杨明志认定了报废的事实。
事实如此,他并没有安生叹气。
“情况的确有些糟糕,可是也没有谁像是我们这样,以操作重机枪的心态去实验新枪,它没有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都是一个奇迹了。”
似乎这是欣慰的赞誉?波波夫的心情好了很多,本来也是这样,即便突击步枪子弹较小,一个士兵背上三百发子弹出征,也足够让人气喘吁吁了。再说就是装备三百发子弹,哪个笨蛋会几个小时打完?不!士兵可能会节约的用上一周时间。
给予这一情况,任何的自动枪械的射速才存在着理论射速和实战射速的两个分类。
例如德军的mg34,靶场射速可以超过每分钟1500发,实际作战射速呢?优秀的射手能控制在每分钟600发,即便如此,还是觉得太快。
所以苏军的马克沁机枪手,他们一直致力于把射速控制在一分钟300发,从而减少后勤的压力。
十支突击步枪的枪管杨明志逐一检查,结果还是颇为喜人的,除却最为“劳模”的那一支,其他枪械的零件状况一切正常,哪怕是最恶心的枪管杂质问题,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