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至少没有陈年旧债。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却承担着历届北京政府累积的六亿多万美元的外债。而且当时中国只是表面上的统一,南京政府控制的国家资源极其有限,还必须将其大量的银钱花费在“统一政令,统一军令”的军阀战争之中。
他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法币政策”,自1935 年底行法币,建立公债债券的威信,同时积极清偿外债。到抗战前夕,已经偿还百分之九十外债。中国债券在伦敦市场节节上扬,价格过了岛国的债券。
法币本来是为了对付英、日、米货币在大萧条期间相继贬值,以及米国以高价抢购中国百姓白银等等事件的武器,威信建立以后,行使地方钞票的省份也纷纷改用法币。
这也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币制度是中日战争的重要条件,迅展的法币构成中国统一的基础,没有法币,抗战军费便无由筹措。
虽然战火四起,但委员长一直大力推广文化教育事业,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在抗日战争爆以后,南京政府先考虑的是保护学校和教育事业不致中断,帮助面临日寇侵略城市的学校南迁。甚至在日寇轰炸重庆时,当局的要任务,便是及时疏散中小学师生,这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