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堂首辅谢康,还有那个献上九州地理图的徐公望,以及自己门下那些精研术数地理的学生们,一起商议如何改制科考。
之所以叫上谢康,是因为这件事情少不得他,如果没有了谢康的支持,赵显一个人很难硬生生的把新制推行下去
不过既然求助于谢康,在科考的内容上赵显自然就要做出一些相应的妥协,也就是说在接下来一段不短的时间里,“文试”仍旧会占据科考的主体,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这种关系国本的事情,最好还是要细水长流,如果骤然大改,没准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改的就是科考的时间。
以往的科考,除了考秀才是一年一次之外,其余的乡试会试殿试等,除非皇帝另开恩科,否则都是三年一次,这种取材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且人数也太少了。
古时候最大的问题,不止是考试内容的问题,更多的是考试制度,因为古时候是考试选官,而不是考试选吏。
哪怕是没有资格做官的秀才,也是不屑去衙门里做一个小吏的。
而后世的国考,乃是选吏。
官和吏是大不一样的,官员是领导,真正在底下做实事的,都是小吏,古时候一府一县之内,往往是铁打的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