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现驱旱求雨的目的。
自汉代中后期至明初,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另一种小鬼形象的旱魃过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应是由于先秦时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汉代逐渐衰退,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渐被人们否定,她的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质疑,其形象遂逐渐转向另一种更为邪恶的面目。
明代中期以后,小鬼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僵尸形象的旱魃演变,并逐渐被僵尸形象的旱魃所取代。
但是不管如何,所谓的旱魃乃至女魃是僵尸之祖,乃是由清朝袁枚的小说《子不语》的虚构为开端,由现代小说家文学创作而来,跟旱神魃无关。尸始祖的说法在纯属扯淡。
由于明清时期以僵尸为“旱魃”的观念十分流行,由此也派生出“打旱骨桩”、“焚旱魃”等求雨习俗。《明史》中记载的民俗说,每遇干旱,人们便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称作“打旱骨桩”。虽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风流行,但直至清代,此风在民间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桩”进而发展为焚烧尸骨即“焚旱魃”。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中记载说“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则往往致雨。”袁枚在《子不语·旱魃》中,把旱魃分为“兽魃”和“鬼魃”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