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弩,以弓弩手并排而列,三队一排。第一排射完然后后退至第三排,由第二排顶上,如此循环往复,箭矢不间歇,神 仙也难敌。
大的阵型六队分成三排,一排两队人,一个站着掌弩,一个跪下射击。上下其手,管你是敌人骑兵或是步兵,在射程范围内,几乎是无死角覆盖。
北宋时期的《武经总要》在论及弩射的劣势时这样说:“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故或者以为战不便于弩。”这句话的意思 是,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后,一位弩手最多发射三四枚箭,就得与敌人短兵相接了。为了克服这个劣势,为弩兵配备三排横队,轮番射击:当第一排弩兵发射时,后排弩兵持机待发,第三排兵士拉弦搭箭。第一排弩兵发射完毕后立即退到第三排,由此轮番射击,保证凶猛的“火力”覆盖。
明洪武二十一年暨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沐英正在西南边陲征讨土司思 伦发。在一次对垒中,思 伦发放出上百头大象来冲击军阵。当时沐英手中步兵配备的主要兵器是原始的火器——火门铳,装填速度慢,精度差。危急时刻,沐英将火铳手分为三组:轮番装填——等待——射击。“三段击”战术让大象掉头逃窜,反倒是思 伦发的军阵溃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