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用‘追寻无欲之欲’来概括,正好应了我道家圣贤老子的那句话,「道可道、非恒道」,贤兄以‘有穷之词’来概述‘无穷之道’,本身就已产生了偏差,奈何还自以为抓到了把柄?……我听说孟子曾言「人性本善」,阐述善也是人本身存在的「天理」之一,可按照足下的说法,善竟然成了可与人理分离的欲?敢问贤兄,你是希望世人追逐‘善’呢,还是舍弃‘善’呢?”
“……”陈臻哑口无言。
此时,孟子又瞥了一眼蒙仲。
虽然蒙仲又一次将话题牵扯到了他身上,但这次讲述的道理,孟子是认可的。
他也认为,庄子主张的“无欲”,以及他提倡的“人性本善”,都是人出生时就有的,与人不可分割的“人理”——这世上的人不是缺少善良,充其量只是善良被“贪欲”埋没了而已。
因此,没有追寻善良这种说法,只有找回善良;同理,庄子主张的“无欲”,也不是什么所谓的“追逐无欲之欲”,而是返回“无欲”时的状态。
这个弟子,庄子教的不错。
瞥了一眼蒙仲,孟子暗暗想道。
然而,也仅仅只是“不错”而已。
继公孙丑、乐正、陈臻之后,孟子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