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将所见所闻写在了布上,命人送到邹国的孟子手中。
十月十五日到十八日,孟子前后给蒙仲写了两封回信。
第一封回信,即是对蒙仲所感悟的“仁战”的思 想,孟子对此大加赞赏,并且孟子在信中写道,昔日商汤灭夏、周武灭商,两者都是“以弱小挑战强大”,但为何最终都能取胜胜利?就在于天下人的支持——这即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 想。
并且,孟子还在信中告诉蒙仲,滕国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滕国国小,倘若滕国也能像宋国这般强大,宋国还能覆亡滕国么?这是断无可能的!
蒙仲仔细想了想,觉得孟子的话很正确。
因为他想起两年前,也就是他兄长蒙伯那一批士卒战死于滕国的时候,他家族内的族人对于这场仗就已经出现了强烈的抵制,反观滕人呢,在滕弘、滕虎、滕耆、滕昊父子四人的带领下,一直坚持着抵挡宋军,滕人的损失比宋军的损失只多不少,可即便如此,仍有滕人愿意为了国家、为了其君主而死。
这岂非就是“仁义”给君主带来的么?
而在孟子的第二封回信中,他则阐述了“义战”与“非义战”两者的区别。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