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穷怕了寒门士子,都非常贪婪。还有后世的那些大v公知们,其实和士大夫一样,都是一群只会玩嘴皮子的人,指望他们做事或是依靠他们的意见做事,肯定下场会很惨。
科举制度,冉明没有一下子推举出来,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冉明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
在冉明后世的华青集团里,只要是名牌高校毕业生通常都非常傲气,但是手里却没有真实能力。
对于那些眼高手底的学霸,冉明在内心里其实是不喜的。
科举制度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科举应试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误区。
像王猛那样的人,太少了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不过,因为魏国这个时候政治还算清明,他们倒不敢过份。
对于贪官的处理上,冉明和冉闵的态度的政策都是一样的,贪污可以,但是得做事。冉闵不会像洪武大帝那样贪污六十两(按购买力就是一百多石米粮,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千块人民币)就剥皮充草。
但是像郑申这样,既贪污又不做事的官员,冉明就不会姑息了。别说出身是郑氏,就算他是内黄冉氏一族,冉明也不会放过他。
如果因为郑申事情,郑氏想要反击,冉明不介意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