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道:“启禀陛下,臣也赞成陛下这科举之义,孝廉取士,却让不少无才无能之辈窃据高位,科举之法,让无才无能之人无处遁形,以科举之法,量才择士,比九品中正制察举之法更妙一筹,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孝廉重德不重才,科举制度重才而不重德,若是让有才而无德的卑鄙小人进入朝堂,臣恐社稷不安。”
既然不可以明着顶撞冉明,谢安只好另辟捷径,从德的方面着手。汉武帝时期发展起来的孝廉制度,其实衡量一个人有没有德的根本就是是否孝顺,是否廉。可是中国人玩权术方面太厉害了,这个非常好的察举制度,慢慢变成了士族子弟相互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冉明道:“对于孝义和廉洁方面,朕自然不会忽视。朕欲在礼部设六司,既仪制司,掌嘉礼、国礼、军礼以及管理事务。祠祀司,掌握吉礼、凶礼事务。主客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督仪司掌太学、国子监、教育、以及举子、官员德行考察。廉政司,既监督所有官员廉洁、才能。”
看到冉明早有应对之法,显然科举制度不是冉明脑袋一热想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深思 熟虑才制定的,就连礼部改革方案都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