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的题目为五经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
拿到素纸与考卷,沈康将文房四宝摆放整齐,一边撩着衣袖徐徐磨墨,一边垂眸看着二场复试中最为重要的这篇八股文题目。
“纳于大庙”,语出《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字面上的意思,纳,有收入、享受、缴付、姓氏之意。在这句话中,取其收入之意。大庙,即是太庙,也就是古代皇帝的宗庙。
连起来,便是收入皇帝宗庙之意。
虽然是短短的四个字,乍看起来简单。但是,在应试当中,越是简单的题目,越是让人觉得模棱两可,一时间找寻不到出题人的意图。
沈康心想着,暗自思忖。
《春秋》是经典的儒家典籍,被纳入“五经”之一。这部伟大的著作是记载鲁国的编年史,据传说,编纂之人乃是孔子。
春秋的用字遣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炼,虽然精炼,但却字字带有或褒或贬的深意在其中,这种叙事手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此次的题目前后文大致意思是:夏天的四月,鲁国从宋国取得了部国的大鼎。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般来说器物的名称都用原定的本名,而土地便跟从主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