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北方春小麦产区基本收割完毕,罗兰又开始频繁往乡下跑,每天至少要视察两处农场。辛苦固然辛苦,好在这些农业改革试点取得的巨大成功足以补偿他的付出——一百多个北方集体农场的春小麦亩产均超过500磅,而在那些采用传统耕作方式的地方,无论精耕细作的自耕农抑或压榨佃农的大地主,其小麦亩产连300磅都达不到。
乡下务农者大多不懂什么“农业产业化”、“劳动生产率”之类抽象的术语,但是他们并不傻,通过报纸得知各地参加改革试点的农场作物亩产爆炸式增长,很自然地会产生诸多心理活动。
最初人们会对报上的宣传有所怀疑,这很正常,毕竟“稻谷亩产700磅”、“小麦亩产500磅”这类惊悚的数据与他们的实际务农经验偏差太大,上溯祖祖辈辈的传统耕作经验,这么高的粮食产量也属闻所未闻。事出反常必有妖,乡下人有理由怀疑这些数据系出伪造。
验证报纸上的消息是否属实并不困难。罗兰当初就考虑到农业改革的普适性,因此首批选择的两百个农业改革试点刻意避免集中在相近的区域,而是均匀散布在远东南北各地,水热条件大相径庭,这样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具普遍意义。
两百个试点农场既非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