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继续商议未来盐业之事宜。他出益都南下时候,章程上可从没有盐业的字样儿,但到了扬州,面对淮南盐商的迅速没落,便就不能不正视新式的晒盐法对于中国盐业的巨大冲击了。
这没有了黄河夺淮入海,数百年后的苏北海岸线与新世纪的苏北海岸线定然有大不同。毕竟淮河的含沙量是远不能同黄河相媲美。在黄河夺淮入海之前,淮河的干流河槽较宽深,沿淮无堤也。而在黄河夺了淮河水道后,是不多久便用滚滚泥沙将涟水县云梯关的淮河入海口给整个堆成平地的。
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时,云梯关已距海一百四五十华里了。那又是啥概念?后世的中国在苏北的海岸线向内萎缩了一百多里地!!叫人震惊。
而历史上明清盐商为何多集中于两淮?那就是因为黄河带来的泥沙在一点点堆积海岸线的同时,也在苏北的沿海地区形成了浩荡无际的芦苇荡。
中国历史上的海盐皆以煎煮为途径,燃料之费便决定了只有两淮方可为天下海盐之魁首。冀北的长芦盐场终究要逊色一筹。因为这里有着无穷无尽的芦苇做燃料,这就像川中自贡盐场的地火煎盐一样,直接涉及到了成盐的成本。但现在晒盐技艺已经在大江南北广为的传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