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组织人力浚通,甚至一度让工部在彼处恢复赵宋捞浅军的设置。
古代河道清淤浚通也是有的么,还很是平凡。工具花样繁多。
比如用铁数斤为爪形,以绳系舟尾而沉至于水,篙工急擢,乘流相继而下,一再过,水已深数尺也。或是以巨木长八尺,齿长二尺,列于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绳,两端碇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滑车绞之,来去挠荡泥沙,己又移船浚……
但在陆谦眼中都有些治标不治本,因为这般被荡起的泥沙,终究会在下游的某段河道中重新沉下来。当时工部就领了一任务——想个法儿,把泥沙给捞出来。
这与先前的办法有着很大的差异,但还是应了那句话,法子都是人想出来的。
一个水车加一个翻车解决了这一问题,虽然效率有些低。
大水车以生铁和硬木制成,质地坚固。放在船中心处,而船身也是中空船,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安放大水车。再以畜力驱动之,水车转动,底部的铁质刮板用来刮泥沙,水斗用来装泥沙。泥沙河水都进了沉淀池里沉淀,泥沙留下,河水则被小翻车引到了船外。
之所以说这一法子效率不高,是因为这种挖沙船还需要根据河流的深度来决定水